各地楼市 来源:河北日报 发布日期:2023-08-31 08:02 字号:|

摘要:唐山因矿而兴,开滦煤矿开发建设,近代工业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如今它又重新出发,向海图强,资源型重工业城市正在加快转型升级,一个全新的唐山开始加速崛起。

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 汤润清

唐山,北依燕山,南临渤海。

它因矿而兴,开滦煤矿开发建设,近代工业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它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它历经磨难,是浴火重生的“凤凰城”。大地震后,唐山人民用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创造了在废墟上重新崛起的奇迹。

如今它又重新出发,向海图强,资源型重工业城市正在加快转型升级,一个全新的唐山开始加速崛起。

因矿而兴

以山命名的矿与城

数十米高的井架矗立在城市上空,随着巨型绞车转动,一箱箱油黑的煤炭从数百米深的地下被提至地面——在位于唐山市区内的开滦集团唐山矿一号井,机械化的生产景象已经上演了140余年。

唐山矿一号井开凿于1878年,是开滦煤矿的前身开平煤矿开采的第一座矿井。唐山矿,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机械化煤矿。

“唐山因矿而兴,‘唐山市’是一个近代出现的地名,先有‘唐山矿’,后有‘唐山市’。而‘唐山’最早本是山名,可以追溯到唐朝。”唐山历史文化学者葛士林说。

唐山市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为平原,南部为滨海盐碱地和洼地草泊。

“唐山”作为山名,指的是现在的大城山,为燕山余脉,主峰海拔122米,是唐山市区的最高峰。

“唐山”之名,有始于唐说和后唐说两种。唐说相传唐朝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10多万唐军东征高丽,曾于大城山屯驻,赐山唐姓,以后此山遂名“唐山”。后唐说是指因后唐李嗣源屯兵而得名,民间有后唐清泰年间姜将军斩蛟的传说,并有大城山上所修的姜将军墓为证。

到了近代,追溯唐山作为城市的发展,则要从开滦煤矿的建立说起。

开滦煤矿是一个复合地名,由开平煤矿的“开”和滦州煤矿的“滦”合并而来。地名背后,是开滦煤矿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开平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设军屯,而后建镇,这一带煤炭蕴藏丰富,自古就有许多小煤窑。据史料记载,当地百姓从明朝永乐年间便开始用土法取煤。”葛士林介绍,洋务运动中,近代企业的兴办需要大量煤炭,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委派自己的得力干将唐廷枢赴开平找煤。

勘探发现,开平以西20华里的乔家屯一带,土法开采的煤炭品质比别处煤品更高。

187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正式挂牌成立。唐廷枢决定,把开平矿务局的第一眼井放在乔家屯西南,因矿址位于唐山南麓,取名“唐山矿”。

“乔家屯当时属滦州府治下,是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开平煤矿建立后,工业带来了人口的聚集,乔家屯就这样成为一座百万人口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起点。”葛士林说,直到今天,当年乔家屯所处的位置仍是唐山市中心区,乔屯南街、乔屯街道办事处、乔屯社区……一个个沿用至今的地名,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1900年,英人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之际骗占了开平煤矿。清政府为了收回矿权,一度将官司打到英国最高法院。为了收回开平矿权,1908年,清政府成立了滦州煤矿。

“开平为镇,而滦州为州,从煤矿的命名上就透露出清政府‘以滦收开’的设想。但最终,这一目的并未达成。”葛士林说,1912年开平、滦州两煤矿合并,成立开滦矿务总局,实际还是被英国人控制。直到1952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开滦煤矿总管理处成立,代管开滦煤矿,才收回开滦全部矿权。

开滦煤矿的建立发展,带动工业和资本在唐山不断聚集。

1881年,唐廷枢主持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段的一条铁路——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同一年,他还命人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

此外,开平煤矿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蒸汽机车修车厂——唐山修车厂,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细绵土厂,即后来的启新洋灰公司。

“随着煤矿开采,铁路延展,办医院,办学校,带动和促进了唐山街道里巷、商业网络、交通布局的成型,不仅带动了近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构筑起一座工业城市的格局。”葛士林说。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唐山已经形成了以开滦煤矿、铁路工厂、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厂等大企业为骨干的近代工业体系。

唐山以工业立市,自开滦煤矿建立,近代工业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在如今唐山市的地名里,还能找到不少“开滦”的影子。

西北井是开平矿务局1896年开凿的一口矿井,因位于唐山矿一、二号井以西而得名,由于井下透水严重,1920年便已关闭。虽已废弃百余年,“西北井”作为地名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如今,这一代的社区、小学仍都以西北井为名。

开滦煤矿创办初期,从国外聘用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山一带为外国人建住宅,逐渐形成了西山“洋房子”别墅区。西山口便是由唐山矿通往西山“洋房子”的路口。如今的西山口,医院、演出场所、社区等集聚,依旧延续着昔日的繁忙。

因唐胥铁路所修建铁桥而得名的双桥里,因唐山矿排水沟流经而产生的沟东大街、荷花坑……这些留存着近代工业印记的地名,是历史留给唐山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浴火重生

见证新唐山崛起于废墟之上

楼栋排列整整齐齐,楼体粉刷红白相间,道路笔直绿树掩映,花园广场精致清新——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街道祥富里社区有住宅楼80栋,4300户1.3万余人口,是个规模较大的小区,也是在唐山非常常见的一种小区。

“我们小区是地震后的第一批安居工程,祥富里是个新名字,寓意祥和富裕。”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林静说。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顷刻之间,一座工业重镇便被夷为平地,94%民用建筑震毁,90%的工业和其他建筑倒塌或遭受不同程度破坏。西方曾有人断言,唐山被永远从地球上“抹掉”了。

然而,废墟之上却迸发出了新唐山不屈的伟力。

当年入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建了起来;1979年,震后重建的第一个居民小区——因修建于陡河以北而得名,又被称作“河北1号小区”的河北里小区首批完工;到1986年,唐山共建设各类建筑18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22万平方米,占62.3%,市区141万人口23万户入住,占总户数的98.5%,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以上,居当时全国之冠。

“唐山震后重建,提出要建设现代化新城市。许多理念和做法在当时来讲都是最先进的。”唐山历史学会名誉会长曾文友说,在我国,“小区”的概念就是在唐山重建时首次提出的。“城市划分功能分区,小区要搞配套设施和绿化。住宅单元式,家家有独立的厨房、厕所。而且,重建小区都规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八度设防’,也就是再来七八级地震,可能会有损坏,但绝对不会倒塌。”

为加快建设速度,唐山还面向全国7家设计院征集了10套“标准设计”作模板,每个小区拿一套来用。就这样,“单元房”在唐山一片一片建了起来。

祥富里、曙光楼、富强楼、红星里、团结里……这些震后地名,如今看来似乎土里土气有些“过时”,但就在这些平淡普通的地名里,其实藏着擦干泪水的唐山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震后地名,也有一些从来都不普通。

在唐山市路南区,一个由几排平房组成的小区,与周围林立的高楼相比,显得与众不同。这些平房是专为截瘫伤者建的无障碍住房,这个特殊的居民小区名叫“康复村”。

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其中截瘫伤者3817人。震后,唐山共建截瘫疗养院18所,用于截瘫伤者的收养、治疗、康复。

198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专门抚养照顾地震致残截瘫人员的场所。几十年来,居住于此的广大截瘫伤员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打破了外国专家关于截瘫病患最多只能存活15年的断言,创造了伟大的生命奇迹。

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曾不停地创造奇迹——震后第10天产出第一车煤,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钢;震后第一年,工业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震后第二年,全市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十年后,一座新唐山矗立在世人面前。

1986年,唐山抗震纪念碑落成于城市中央。

八块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30米高的主碑象征着新建筑纷纷拔地而起。副碑是一座废墟状的碑记,其中写道:“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此时,在与抗震纪念碑相距不远的凤凰山,一座展翅欲飞的白色凤凰雕塑,正默默见证着这座“凤凰城”的浴火重生。

凤凰山原名双凤山,相传在明朝之前已有凤凰山之称,最迟在辽代时已称凤凰山。

关于凤凰山的得名说法不一。有说是依据山形而得名,山的东西两侧像凤凰的双翼,山后像凤凰长长的尾羽;也有说因“凤衔而至”的传说而得名。

凤凰山被辟为公园,1956年动工,1963年建成开放。唐山大地震中,公园景观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救灾过程中,公园的开阔地带成为安置受灾群众、救治伤员的场所。

经过复建,1984年,凤凰山公园重新开放,正门处建起一座7米高的白色凤凰雕塑,以灰烬中复活的凤凰形象,象征唐山的重建新生。

1990年,唐山获联合国人类住区(生境)中心颁发的“人居荣誉奖”。联合国有关官员称:“唐山的经验表明,人民的积极参与对改善灾后人类居住条件起到重要作用。”

重建、振兴、快速发展,唐山的面貌不断发生改变。

城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

进入21世纪,随着凤凰山公园综合改造,凤凰雕像一度被拆除,并在2016年得以在原址复建。此时,在市区的另一座公园——南湖公园,一座总高度70米、名为“丹凤朝阳”的巨大铜雕也成了城市新地标。

历经苦难,浴火重生,凤凰情结已深植唐山人民心中,“凤凰城”被赋予非凡的意义。

向海图强

新地名涌动新生机

7月28日15时35分,满载约40万吨巴西铁矿石的“远谷海”轮缓缓靠泊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5#泊位。这是继2022年9月该码头成功靠泊首艘40万吨满载船舶“远津海”轮后,渤海湾迎来的第二艘满载40万吨船舶。

曹妃甸港区是著名的“钻石级”深水大港。站在矿石码头远眺,碧海蓝天,波涛不惊,巨轮穿梭往来,数十米高的大型卸船机挥舞“巨臂”。

很难想象,眼前这座活力蓬勃的“港城”,十几年前还只是一个距离自然岸线18千米的海中孤岛。

建港前,这里曾被当地人叫作“曹妃殿”,是一道长长的沙岗,东西长、南北窄,涨潮时露出一块帽子似的沙顶,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岛上只有一座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曹姓妃子而建的古老殿宇的遗迹和一座用来给渔民引路的灯塔。

“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曹妃甸深水港口建设的优越自然资源吸引了建设者的目光。吹沙填海完成造地,大港、高楼、工厂、道路……一座新型工业基地从无到有。

2005年12月16日,25万吨级矿石码头开港,实现国际通航。曹妃甸港区——这个渤海岸边因港口建设产生的新地名,从此开始在世界叫响。

曹妃甸港区总规划岸线125.7公里,可建泊位386个。2022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8位。

唐山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海洋及岸线资源丰富,拥有251.33公里海岸线、433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分别占全省的45.48%和64.3%,是名副其实的滨海城市、海洋大市。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唐山开始谋划建港。1989年,在乐亭县王滩镇附近的渤海岸边,唐山港建设正式动工,结束了唐山有海无港的历史。

王滩镇适宜建港的岸线长达10公里,水深岸陡,水域开敞无掩护,且这一带海底底质为细砂、粉砂和硬泥,锚着力好,受流入渤海的黄海暖流分支的影响,这里冬季水温较高,结冰较轻,这些都是建设天然良港的有利条件。

1993年,北京市与唐山市联合建港,唐山港更名京唐港。同年,实现国际通航。按照“一城一港,以城命名”的国际惯例,2005年,恢复使用唐山港港名。

2021年,全省首个“水水转运”码头——唐山港丰南港区正式通航。至此,唐山港“一港三区”(曹妃甸港区、京唐港区、丰南港区)的格局正式形成。

经过30余年建设,如今唐山港已有生产性泊位144个,开通内外贸航线235条,通达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

2022年,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6887万吨,跃居世界港口第二位。

从有海无港到“一港三区”,新港名接连出现,记录了唐山港的建设发展,既是唐山振兴发展的缩影,又是唐山依托大港、走向海洋、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唐山市聚焦“新工业、大港口、高科技”三大发展方向,推动资源型重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在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的同时,一座天蓝地绿、水清风畅的生态画卷也在徐徐铺展,新地名同样成为画卷上闪亮的明珠。

南湖原是唐山南部的采煤沉降区,紧邻市中心,总面积1800公顷,是全市沉降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地震后,这里逐渐成了人迹罕至的废弃地,夏天蚊蝇飞舞、污水横流,冬天飞灰蔽日、满目狼藉。在南湖这一地名出现前,当地百姓都称此处是唐山的“锅底儿坑”“龙须沟”。

从1997年开始,唐山对南部采沉区全面实施了整治。经过多年努力,南湖变为碧波荡漾、草木葱茏、鸥鹭翔集的“城市绿肺”。

2016年,以“都市与自然·凤凰涅槃”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南湖举办,令世界瞩目。

近年来,南湖区域更是成了唐山的“城市会客厅”,培育新兴业态,注入文化元素,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唐山档案馆……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建筑场馆,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南湖周边,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气质。

南有南湖,北有花海。唐山花海也是一个从“工业伤疤”上生长出的新地名。

唐山花海地处市中心与开平区交界处,是百年老矿开滦马家沟矿煤炭开采区。多年采煤塌陷、钢铁企业经营和“散乱污”企业聚集,曾在这里留下满目疮痍。

以南湖改造为样板,唐山站位“废墟重构 湿地经济 产业创新”的开发视角,打造了唐山花海这一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千顷花海,炫彩园林”的美景中,原有的工业厂房建筑也经改造提升,成了文创园项目。

如今,一条超级绿道首衔南湖、尾摆花海,又将唐山工业博物馆、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培仁历史文化街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串联一线。这些地名连在一起,便是一条充满新意的百年工业重镇亮丽风景线。

从渤海岸边到城市中心,一个个新地名里迸发出新活力、涌动着新生机,组合成了今日唐山城市转型、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责任编辑:石家庄 关键字:
分享到:
  • 支持 0票
  • 努力 0票
  • 雷人 0票
  • 无聊 0票
  • 难过 0票
  •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用户名:
已有 0 条评论,
网站地图